天山的来客——厦门大学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纪实

发布者:张欧扬发布时间:2017-03-09浏览次数:343

“白鹭恋杨柳,瀚海望天山。”这两句诗,厦门大学的学生工作干部们都十分熟悉,它是学校一位老领导对厦门与新疆两地深厚渊源的生动描述。但说到突破“相恋”“遥望”的状态,真正与一些新疆学生和家长“相识”“相知”,厦门大学药学院用真心、真情、真意的工作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20172月13日上午,厦门大学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夷和丁昌利两位老师处理完手头工作事务后,便招呼学院辅导员一起去看望一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


客人名叫米力坎木,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而来。库车县到厦门,路程超过4800公里。她在辗转了好几趟汽车、火车后,花费了近4天时间终于抵达厦门。如此长途跋涉,就是为了看望正在厦门大学上学的女儿——玛依拉·阿巴斯,药学院2013级本科生。这个寒假,因为已是毕业班学生,玛依拉同学选择留在厦门,一来方便落实毕业后的工作,二来还能兼职赚钱补贴生活所需。

玛依拉的母亲听不懂普通话,在玛依拉的“同声传译”下,大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学工组老师向她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目前的办学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种帮扶政策以及玛依拉同学三年来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对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协同育人帮助学生顺利成长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表达了由衷感谢。学工组老师还和她们拉家常,请她们介绍在家乡的生活日常,谈来厦门这一路上的感受以及对学校和学院的总体印象。深入细致的交流,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老师们的朋友圈里,从此多了一位“天山的来客”。

真情关怀少数民族学生,同学生及家长交朋友,是药学院多年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一大“法宝”,也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

早在2012年底,根据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多、发布广的特点,学院党委专门出台了《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英才培育计划》,提出要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高度认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努力通过全方位举措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学院学工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通过在思想上加强沟通、政治上重点培养、学业上注重帮扶、工作上提升能力、生活上尽力照顾、就业上精心指导、心理上长期关注等切实可行的途径,将一个个工作设想转化为一件件温暖人心、凝聚情意的实事、好事。

加强党建工作。学院党委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确保入党动机纯正和具备基本的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大胆吸收、大力培养,先入党的门、成为党的人。从大一开始,学院除了在面上对全体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还与少数民族学生个别沟通,鼓励他们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少数民族学生,符合基本条件的及时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推选至党委党校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学习,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长期培养。近年来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人数占学生党员总数的比例维持在11%以上,其中涌现了一批获得“福建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优秀代表,在学生中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提升学业水平。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着手,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从起跑开始”的帮扶计划。通过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困难和需求,组织老生优秀学生,开始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从入门指导,期中备考和基础再夯实等环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院还专门设立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学业、学生活动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努力,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整体学业水平明显提升,超过45%的少数民族学生先后获得各类校级院级奖励。

鼓励参与学生工作。学院明文规定每届学生委员会委员中必须包含至少1位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学生组织干部选拔工作中,积极动员,发掘有能力、品行正的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如何当好学生干部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多民族学生互相交流的纽带;主动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活动平台,如成立“少数民族学生艺术队”,资助“少数民族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等,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展现本领。得益于在校期间的工作锻炼,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进入职场后,以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用人单位普遍称赞。

化解就业难题。一方面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择业能力,每周定期开展“辅导员就业面对面”活动,通过“点对点”方式为他们提供择业心理辅导、就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各类就业服务,提早动员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就业意识,提前占据就业先机。另一方面是组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邀请民族地区优质用人单位进校举办招聘宣讲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主动前往民族地区,联系对接重点行业和单位。近年来,药学院每年有一半左右的少数民族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民族地区公务员、选调生,或进入各级医院等重点行业和单位,助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个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咨询”网络,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给出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自我提升的建议。得益于对心理动态上的密切关注和及时干预,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尽力减轻经济压力。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从不同侧面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为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提供办理绿色通道和国家助学贷款服务,统筹各类学生资助时将资助向最需要帮助的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倾斜,联系校外企业、爱心人士设立少数民族困难学生专项助学金,帮助他们争取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缓解生活压力。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在学院党政领导大力支持下,2015年夏天,学院学工组前往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布尔津等地,先后走访了5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期间,通过挂职干部的成功协调,家访工作组还专程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内地学生工作办公室(简称“内学办”),拜会“内学办”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情况。


《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英才培育计划》实施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相继加入药学院大家庭的“朋友圈”中。他们原本和玛依拉的母亲一样,与学院在空间上遥隔万里,像天山之雪遥不可及,但在学院用心用情的工作下,山巅之雪也能融为涓涓细流,跨越千山,注入浩瀚大海,成为彼此的依靠。(药学院学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