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制度 撬动一个学科
在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中,一个青年教师以助理教授的身份获得了面上项目70万元的资助,这是极为少见的。
这位年轻人叫王光辉,作为助理教授的她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青年基金,今年则收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是什么帮助她迅速成长?原来, 2012年,药学院为了有效整合资源,在全院推行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以课题负责人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为核心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PI制)。在这个制度下,学院每位教师都被纳入PI团队中,王光辉自然也不例外。经过双向选择,她加入了以药学院院长张晓坤为PI 的一级实验室团队。
“青年教师在科研战场上靠‘单打独斗’很难成长,只有依靠团队,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王光辉说到,“这个面上基金于我真是一个惊喜,原先我并没有想法也没有信心能申请下这个基金,是在PI的鼓励下,才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在申请的过程中,团队PI张老师从课题的构思到标书的撰写都给了极大的帮助,单单标书就经过3次来回修改才最后成型,团队成员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为课题提意见,拓宽课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个基金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们整个团队。”
今年元旦,王光辉作为第一作者在一区期刊《癌症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能够转换癌细胞生死通路的潜在抗癌化合物CF31。提及此,她对PI制度的感恩溢于言表, “原先我文章的新意不够,后来经过我们PI点拨,结合团队曾志平老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才将整个论文的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平。这要是放在PI制度实行以前,我一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团队中,有了PI,就像多了位学术导师,他不仅在教学上给我经验,还在课题和论文上给我指导。而且我们团队成员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既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还有蛋白组学和药物化学,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出新成果。”
张晓坤PI团队组会交流研讨成员的课题
现在,王光辉老师所在的PI团队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都会聚在一起交流最近的课题,探讨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分享最新的学术文献和资讯。“这样‘学术头脑风暴’着实提高了我们科研团队的整体效能。”王光辉说。
当然,受益于PI制度的不仅仅是PI团队中的成员,对于PI本身也是一种帮助。吕忠显教授是二级PI实验室的PI,他对学院实行的这个新制度同样赞赏有加。“PI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还有助理教授,是个“老中青”聚集的梯队。搞科研,既需要带头人把握大方向,也需要年轻人爆炸式的新思维。只有打组合拳,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实行PI制度后,我的团队中多了一个助理教授,两个实验研究员,他们提供新思维,细化实验,补充想法,为课题的推进提供很大帮助。” 吕忠显笑着说。
11月底,药学院召开科研工作会议,一系列的数字表明PI制度的撬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2013年,学院新建4个校企、校地联合研发中心,同时,以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学院教师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4篇(比去年提高100%);获授权发明专利 6项;新立项项目28项,立项总经费达1795万;学院助理教授8人,其中有7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获资助率高达87.5%。
【关键词】:PI制度:经过PI团队成员和PI的双向选择,形成PI团队。PI团队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单元,由学术带头人(PI)、若干位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PI 负责所领导团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自主承担科研项目和筹措科研经费,对自己的实验室拥有高度的管辖权和治理权。目前,药学院共有12个PI团队,分为三个等级,学院的实验室、经费、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等均按等级分配给PI团队。每五年,学院以PI团队为考核单位进行考核。
将课堂搬进山野间
今年7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间常会看见身背大箩筐,手拿铲子、锄头的一行人,他们三五成群,不因武夷美景而驻足,只因自然植物药材而止步,这群行走在山野间的采药人不是别人,正是药学院2010 级本科生。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而是药学院本科生一门3学分的必修课。45名本科生全员参与。
为了适应药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学院领导自建院以来就努力探索一种能集专业学习、课外实践和校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药实习便是这种新模式的典型。
2012年6月,学院与武夷山元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教学实习基地,2012年8月,学院就将学生的课堂搬至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武夷山元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芝种植园里。今年,药学院武夷山校外实践基地平台正式立项,自此,每年一次的药用植物学野外采药实习课程正式固定下来。
陈全成老师指导学生采药实习
回想起采药实习的生活,2010级的王培钰仍记忆犹新。“这次采药,我们一共采集药用标本120余种。从最北端与江西接壤的桐木关到东南角的五夫镇,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过去,在校内课堂上所学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到了实习基地,则是视、味、嗅、触觉全方位的与药材植物进行零距离接触。树芝长在树桩中是白色的,七叶一枝花有两轮花,鱼腥草的味道离它很远就可以闻到,五味子尝起来真的是五种味道酸甜苦辣混合着……”王培钰兴奋地回忆着。
“采药实习一方面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是药学专业本科生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程课堂知识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与武夷山元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加深同学对企业的了解,为同学们毕业后在公司就业打好‘前奏’,同时也为该公司开发武夷山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奠定基础。学院就是想要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学院一直在探索和努力。” 带队老师朱铉教授介绍说。
建院以来,为了让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课外实践,药学院党政领导专门赴合作单位联系洽谈,以科研合作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教学合作空间,与柘荣县政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同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武夷山元生泰科技有限公司、扬州艾迪生物科技公司、厦门市药品检验所、厦门植物园等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实践合作关系,建立各类实践基地12个,每年提供各类实习、实践岗位64个,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比例达到100%。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赴柘荣博士服务团实践队的推动下,拓荣县县长专程前往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共建实验室,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今年,药学院的2011级维吾尔族本科生布阿提坎姆•艾萨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这是本年度厦门大学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少数民族学生。
见到布阿提坎姆•艾萨的时候,她刚打完场篮球赛,晶莹的汗珠挂在写满笑意的脸上,稍作休息,便迫不及待和我们聊起她和药学院的故事。只是,在交谈的过程中,艾萨对荣誉只字不提,聊的都是学院对她的特别关爱。
“我家在新疆喀什的农村,但现在我却在5700公里外的药学院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这里,我幸福感满满。”聊天过程中,“幸福”这两个字,是艾萨提到最多的:
谈到入学时,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学院主动帮我申请了绿色通道,办理了爱心超市优惠卡,甚至还悄悄地往我银行卡里存了500元,之后还为我联系管理“小绿”的勤工助学岗位。来上学前,学费和生活费是我担心最多的问题,没想到,一开学学院就都替我解决了。”
谈到膳委会的工作时,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原先我有点自卑,在人前不敢说话,老觉得自己发音不够标准,辅导员陈国全老师为了鼓励我,主动帮我联系校研究生会推荐我加入膳食委员会,慢慢地和同学们交流多了,胆子也大了,同时还能为办好清真食堂提意见,自信了许多。”
布阿提坎姆•艾萨与马研班同学(左二)
谈到马研班时,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在老师的教导和推荐下,自己终于成为家族中唯一的一名党员。”
谈到今年校庆时,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在学院‘一帮一’辅导计划的帮助下,我成绩提高许多,获得了校庆出版社奖学金,我还作为该奖项领奖代表走上了领奖台。”
布阿提坎姆•艾萨是个个例,但绝不是个特例。药学院目前有来自21个少数民族共53个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5%。基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理念,药学院推行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英才培育计划”,由学院党委书记黎永强担任亲自挂帅领导,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小组,在学习、生活、思想、就业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多层次的特殊关爱和服务。
在学生资助项目上,学院将一半的学生助理岗位专门提供给少数民族困难学生。
在学生工作上,在学院学生会团总支中,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副部长以上的职务的占学生会主要干部的20%以上。各班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学生干部中,均有少数民族学生代表。
在学习上,学院推行“学长辅助计划”以及同年级一对一对口帮扶活动,同时,学院还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进步奖”,每学年末评定一次,以此来鼓励成绩提升较快的少数民族学生。2012年还为包括次卓嘎曾在内5名藏族学生争取到与西藏“内高班”学生享受同等的学分减免政策(该政策惠及至全校8个学院的13名此类学生);
在生活方面,学院尽可能关心照顾到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风俗习惯。去年,学院还专门为具有清真餐饮习惯的维吾尔族毕业生塞米江•亚尔麦麦一人举办了场清真式“毕业会餐”……
“能进入厦门大学学习的少数民族孩子都是本民族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到了药学院学习、生活,我们就一定要给予最好的培养和最好的服务。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中非常关注这些不同,也支持和体现这些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毕竟承认差异就是一种平等和尊重。”药学院党委书记黎永强说道。
学院给予的丝丝关爱,药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都深植于心,在他们离开学校时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感谢。2013级藏族本科生送来了锦旗,12级维吾尔族本科生送来了巴达木手工品,08级藏族本科生敬献了洁白的哈达,08级藏族本科生还送来了布达拉宫唐卡等民族传统礼物。
在这个年轻的药学院里,或许没有长期的积淀,或许没有庞大的团队,但他们认清院情,脚踏实地,以创新科研管理、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并举为建设思路,以师生的幸福为建院宗旨,在科研、教学、管理上不断创新改善,逐步探索出具有药学院特色的发展之路。
【随手拍】
①学院教工利用业余时间在学院活动室内打乒乓球,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②药学院文化长廊上的医药名家介绍,图文并茂,简明易懂。
③转化医学中心窗台上的人员去向牌,上面分别有“实验”、“上课”、“开会”、“出差”、“休息”、“请假”、“其他”七种状态,简洁明了。旁边摆放着已毕业学生的照片,温暖人心。
④在其中一间实验室门口旁的墙壁上,生长着一棵“Tree of Life”,小树枝繁叶茂,导师桃李芬芳。
⑤药学实验室一角,老师和学生忙碌的身影。
(文/曹熠婕 图/陈联文 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