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学工组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和校友家访工作

发布者:张欧扬 发布时间:2018-08-23 浏览次数:

情真意切家访路,赤诚一片校友情

——药学院学工组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和校友家访工作

为深入践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家校情感联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018年8月9日至15日,按照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安排部署,药学院新疆学生家访组在学院党委副书记丁昌利老师带领下,赴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区开展了少数民族学生和校友家访工作.

学院家访组先后前往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叶城县、疏附县、疏勒县和伊犁地区伊宁县等地,总行程逾2万公里。每到一户,均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情接待。家访老师向学生家长送去了诚挚的问候,与受访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家访组走访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情况的4名在校学生家庭。在离喀什市区300余公里外的叶城县柯克亚乡吾塘苏村、我院2016级本科生依丽米努尔·那扎麦提家,丁昌利老师代表学院党委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并和家长亲切交谈。对于学院老师的专程拜访,学生家人非常感动。80多岁的老奶奶坚持和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促膝而谈。虽有语言不通的些许障碍,但在学生“翻译”的协助下,大家真挚交流,气氛热情而温馨,浓浓民族情谊、深深家校情怀溢于言表。

在喀什疏附县新东方小区的2016级本科生努尔斯曼古丽·阿布都艾尼家,家长不顾工作疲倦热情的接待到访老师。她父亲告诉家访组老师说“学校如此重视学生工作,让人不得不打心眼里感激。最初听女儿说老师要来家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肯定在骗人,万里之外的老师们怎么可能来到这里呢?没想到老师们几天后就真的到了家里,太让人激动了”。

此后,家访组还走访了伊宁县麻扎乡帕勒特外村的2015级本科生娜迪艳木·依斯哈克和伊宁市解放西路的2015级本科生马小惠两位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实际困难,向家长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情况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情况和综合表现。

此次新疆之行,家访组除了力争详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以及家庭综合情况以便回校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外,还特意走访了毕业后回疆工作的校友,通过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情况,掌握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打下基础。

正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芒申乡尤喀克霍加艾日克村担任驻村干部的药学院2015届(2011级)本科生布阿提坎姆·艾萨,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马研班”学习实践,获得过校庆奖学金,曾被评为福建省三好学生、厦门大学十佳共青团员。毕业后,她选择成为喀什地区选调生,扎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2年多,承担着带领一个村300余户1000多人脱贫的任务。沉重的工作担子和极大的工作压力导致她经常带病工作、更无暇照顾家庭。但她毫无怨言的说“自从选择了入党,选择了参加选调生,我就打定主意要为家乡人民服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现在党的政策好,我负责的村完全有信心能在2020年之前实现脱贫目标。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值得为此付出努力和汗水。”

像布阿提坎姆一样,药学院校友们都奋斗在各自岗位上。2016届(2012级)本科生米吉提·托乎提九州通药业喀什分公司负责居民药品保障。2017届(2013级)本科生米拉扎提·甫拉提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伊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为当地传染病预防及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家访途中,丁昌利老师还带队专程前往喀什市伽师县米夏乡琼霍伊拉村,拜访正在驻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新疆教育厅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简称“内学办”)高校学生管理科科长、我校校友李勇。李书记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经验,他结合驻村期间了解的乡土民情,为家访组老师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现实困难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三个小时面对面的座谈让家访组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对做好做实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有了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药学院成立以来,本科生中少数民族包括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多、占比高就一直是我院本科生群体的显著特征,学院党委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2012年出台了《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英才培育计划》,全方位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此次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必将促进我院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药学院学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