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萝卜一个坑,垃圾不能丢错坑。”半年前,刚刚成为学院垃圾分类工作的学生负责人时,常在院楼实验室学习生活的2017级硕士生颜思薇每次去丢垃圾的路上都要哼上几遍自创的小调,提醒自己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现在,她不用哼着小调也能将各式垃圾准确无误地投到相应的垃圾桶里。她还慢慢发现,身边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的师生越来越多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做好垃圾分类,提升学院文明高颜值,创造宜学宜居的整体环境,是过去一段时间药学院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合理规划 为垃圾“安个家”
按照《厦门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试行)》《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推进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学院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丁昌利牵头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学院各重点区域进行检查,摸排学院周边和学生宿舍区的垃圾回收设施情况,针对药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学院垃圾投放地点和设施进行了优化设计,购买新型垃圾桶在每楼层多个区域集中设置垃圾投放点。针对院楼实验垃圾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区域专门配备“实验垃圾”“锐器垃圾”“废液瓶”等类型垃圾桶。为各类垃圾安置好独属于这类垃圾的“家”。

坚持引导 把垃圾“送回家”
垃圾分类要落到实处,师生观念的转变是重点。生活习惯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
为此,学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在各垃圾投放点设置醒目标语,同时积极向各实验室及学生宿舍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确保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学院研究生会也在学院积极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每周二中午,在学院一楼大厅进行垃圾分类有奖知识竞答,邀请全院师生一同参与,学习垃圾分类常识。陈怀锋书记、张晓坤院长等学院党政领导也参与了现场知识竞答,为全院师生做出了榜样。“有了书记和院长等学院领导的鼎力支持,同学们宣传时干劲更足了,我们一定会完成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同学们开心的说。
得益于长期的宣传引导,垃圾分类常识在学院师生中得以普及,大家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主动“送垃圾回家”的好习惯。

抓好督导 让垃圾“回对家”
硬件的配备齐全了,软性的宣传跟上了,落实的关键就在督导。为确保师生真正将垃圾正确地送回它们的“彩色之家”,避免“过家门而不入”或是“走错家门”,学院专门建成一支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负责垃圾分类现场督导工作。学院大楼内部的垃圾分类督导主要由学院“我是党员 我是旗帜”党员先锋岗成员进行;在学生宿舍园区,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垃圾分类督导中来,他们既是垃圾分类的实践者也是监督者。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还纷纷结合本支部实际情况,开展“固定党日+”“固定团日+”等主题活动,按照学生的生活习惯选择垃圾投放的高峰时段开展分类引导志愿活动。志愿者们在督导的同时也向师生宣讲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收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17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王超杰说:“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让地球的资源利用更有效,只要每个人多分类一点,校园就会更靓丽一分。我们欣喜的发现,现在的督导任务越来越“轻松”,因为越来越多的师生已经做到主动、正确分类,能确保垃圾回对家。”
垃圾分类、贵在坚持!药学院将继续巩固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为创建温馨校园、绿色校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学院学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