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厦门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组建的“薯来宝”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怀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围绕“乡村振兴”大主题,跨越2000多公里,再度奔赴宁夏隆德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且卓有成效的活动。厦门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药学院教授吴彩胜,药学院团委书记、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方伊臻带队,联合12名学生组成“药学轻骑兵”,通过六场“接地气、冒热气”的课堂,串起“思想铸魂、科技赋能、文化润心”的立体实践。药学院副院长陈海峰教授、吴云龙教授等参与实践。

第一站:张树村村部——“有滋有味”的健康科普

3日下午,博士团在张树村村部开展“健康医药 强国有我”主题微宣讲,用“药食经”替代“大道理”,让中医药文化“听得懂、记得住”。
宣讲后,队员们走访调研,带着健康知识手册入户讲解,将中医药智慧送进农家院。村民刘婶感慨:“你们讲得明白,以后更懂护全家健康了!”

第二站:村口墙绘——“能说会道”的药学画卷
博士团转战村口围墙,在风雨中历时7天,绘制了一幅“药学长卷”。张树村驻村第一书记谢彦贞说:“如今,这里因一群药学青年的到来,变成了最鲜活的文化阵地。”

这张定格着厦大药学文化墙的合照,后来被贴在村口公告栏,配文:“一面墙,一座桥,药学知识进乡村,闽宁情深共成长。”

第三站:企业问诊——“对症下药”的科技引擎
4日,博士团扎进隆德“企业朋友圈”,为企业定制“科技升级方案”。

“直播开方”解企忧
在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面对粉条销路难题,博士团支起“直播台”,队员卢迪现场煮粉演示“透光度高、久煮不烂”的产品特点,胡浩华提出“枸杞粉丝、养生茶”等“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建议。“直播+科技”组合拳让企业线上咨询量暴增,市场部许经理握着队员吴艳楠的手说:“博士团不仅帮卖产品,更帮找市场、提品质,帮大忙了!”

“基地签约”破难题
5日,厦门大学药学院与宁夏聚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并举行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药学院副院长吴云龙表示:“这里将成为厦大学子的‘田间实验室’,企业的技术‘智囊库’。”隆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国渊期待:“借厦大科技力量,隆德‘土特产’定能变‘金招牌’!”
博士团一行也参观了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详细了解各类中药材的种植方法、生长周期以及田间管理要点。

作为隆德“中药材明星企业”,该公司虽购置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却因操作复杂长期闲置。博士团发挥专业优势,展开“技术问诊”。周煦婷等队员针对设备故障反复调试验证,逐一攻克技术难点。企业技术人员时新宁高级工程师激动表示:“厦大师生不仅帮我们省下超5万元维修费,更手把手传授方法!”此次合作成功破解企业技术困局,树立了校企合作典范。


为深入了解中药材在传统养生中的应用,博士团还体验了中药香牌制作活动,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出精美香牌。
“薯药融合”拓新途
在西吉县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博士团深入了解“中国马铃薯之乡”的产业布局与技术瓶颈。“我们前期主持完成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正是针对当地马铃薯支链淀粉含量高的特点,通过开发新工艺继续提高低升糖指数特性。”吴彩胜教授结合团队科研成果介绍,“未来将探索枸杞、黄芪等道地药材融入马铃薯深加工产品,打造‘药食同源’特色品牌。”

“点渣成金”挖潜能
在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博士团详细了解帮扶成效与产业孵化成果。针对园区提出的“马铃薯渣浪费”难题,队员周世权说:“我们可以利用马铃薯渣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开发功能性食品!”园区负责人眼前一亮:“原来‘废料’也能变‘宝贝’!博士团的点子,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检测通关”强枢纽
在厦门大学-隆德县共建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吴彩胜教授开展专题培训,围绕资质认定新要求及体系运行常见问题,详细解读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并结合实例演示优化检测流程。吴彩胜表示,“该中心很好地完成隆德县县域食品药品检测任务,助力隆德当地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将持续深化‘山海互济、三方共建’模式,扩展合作疆域,将其打造成为闽宁协作的‘技术中转站’。

第四站:知行合一——“铸魂砺志”的思政课堂
博士团以思想建设为锚,将田间感悟与理论学习深融,让青春理想在思想淬炼中愈发坚定。
党课铸魂 筑牢思想根基

6日,主题党课上,“如何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写进青春答卷”成了最鲜活的课题。方伊臻以青年视角开讲:“实验数据不掺假、服务群众不摆谱、面对诱惑不动心......把守规矩刻进青春里,才能走得更稳更远。”队员们翻看下乡笔记时,在“实验严谨”“说话实在”上重点标记,讨论声里带着思考:“以后写论文不仅要追数据,更要问自己:这成果能让老乡用得上、信得过吗?”思想的光,就这样在实践的土壤里,悄悄照亮了更远的方向。
联学聚力 激发创新活力
7日,与厦门大学中医系研究生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重要贺信精神。“科研要落在产业痛点上!”队员拜合热曼江·西热帕丁结合案例分享道。“中医药传承创新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中医系曾靖宇补充。思想的碰撞,让“药学+中医”的创新火花越燃越旺。
第五站:隆中课堂——“动手动脑”的科学启蒙
博士团从乡村来到校园,把前沿科学“请”到黑板前,把道地药材“升级”成课堂样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显微镜下的“生命密码”
在隆德县高级中学,通过“理论+实操”,学生学习使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学生梁乐乐惊叹:“原来微观世界这么神奇!”课后她坦言:“这堂课点燃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药小萌的“本草奇缘”
在隆德县第四中学,博士团融合健康防护、中医药文化与手工药皂制作,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药学魅力,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第六站:红色课堂——精神传承的“初心之旅”
如果说前几场课堂是“向下扎根”,那么六盘山、将台堡追寻长征足迹,则是“向上生长”的精神洗礼。
寻迹长征路,感悟“药”初心
清晨,沿着2.5公里长的六盘山红军长征小道,博士团开展沉浸式微党课。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队员李洁感慨:“革命年代用草药救战友,今天我们用科技惠民生,这是跨越时空的‘接力’!”

重温入党誓词,赓续“药”使命

下午,在将台堡会师纪念馆,队员们重温入党誓词。林雨婷动情表示:“当年红军在此会师,今天我们更要把‘为人民服务’刻进骨子里。”
结语:山海相连,药香绵长
“药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连接‘大国重器’与‘民生小事’的桥梁。”总结会上,队员们坚定表示:“一定要把隆德的‘土经验’带回实验室,把‘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让‘薯来宝’成为闽宁协作的‘友谊宝’!”

从张树村到六盘山,从企业车间到校园课堂,“薯来宝”博士团的隆德之行,是一场“思想铸魂”的红色之旅、“科技赋能”的实干之旅、“文化润心”的暖心之旅。

7月14日,吴彩胜教授带领团队在“行见八闽”——闽宁协作山海情大思政课主题夏令营开营式暨“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上,以“薯来宝”实践故事为蓝本展演思政微课堂,将这份青春力量传递给更多青年。

此次博士团充分发挥药学专业优势,通过一场场健康科普、技术指导、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活动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以“厦大药学智慧”为隆德县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让“科技兴药”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团队提前两个月启动调研方案设计,前期与隆德县各方研讨五十余次,实地调研中更结合实际需求动态优化实践路线。这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对队员们来说,也是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青春思政课和实践教育课。
当青春与乡村振兴相遇,当药学与红色精神交融,“薯来宝”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图/文 厦门大学“薯来宝”博士生服务团)